地平线 成功在港上市
前段时间,特斯拉颇具未来感的无人车引发全球关注,智能驾驶行业情绪高涨。国内主机厂们在“智驾全国都能开”上轮番竞技,智驾开始迈入商业化阶段。
车企们既竞争价格战,也抢占智能技术高地,砸入巨量资源部署“端到端”等前沿技术,探索更高的智驾天花板。
但智驾走向更大规模,进入技术平权时代,需要更多玩家铺路。行业迸发出来的需求,已经点燃了一批智驾科技公司。
在激烈内卷下,有更强大生态圈、更强软硬件一体能力,更成熟工程化能力的玩家,会走得更快更远。
地平线是在这样试炼场中磨出的企业。10月24日,地平线(地平线机器人-W,股票代码:9660.HK)正式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3.99港元,总募资额比原定高出数倍达54.07亿港元,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33.8倍超额认购。
24日开盘后,地平线股价最高涨到5.5港元/股,涨幅达37.8%。
地平线并非第一家登陆港股的智驾公司。但从三年半营收近40亿、毛利率稳定在70%的水平来看,地平线算得上港股近年来质感相当优秀的智驾科技IPO标的。登陆二级市场后,地平线无疑能进一步放大资源杠杆,走向更广市场。
01 砸入10倍弹药,地平线坐稳智驾头把交椅
成立于2015年,地平线是国内最早进入智驾行业的一批创业公司。创始人余凯擅长软件算法,从2013年开始担任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DL常务副院长。
也是在百度IDL的这段经历,余凯观察到,深度学习算法的训练依赖于通用芯片GPU,但GPU本来是为图形渲染设计的,如果有专门为深度学习设计加速芯片,效率可能会更高。依赖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比如智能驾驶等,也会有更优表现。于是2015年夏天,余凯从百度离职创立了地平线。
走到今天,地平线的计算方案累计出货量超600万套,成长为国内最大向车企提供前装量产辅助驾驶、高阶智驾软硬件方案的智驾公司。
凭借其推出了征程2/3/5/6家族芯片以及软件服务,地平线已经与27家车企(42个车企品牌)签下了290款车型的量产项目定点,累计有152款车型达成SOP。
其市场占有率更是一个线性上升的过程。据灼识咨询数据,地平线在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在中国本土车企中提供的高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装机量排名分别为第二和第一,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1.3%和35.9%;
按总装机量来计算,地平线在国内高级辅助驾驶和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中的排名分别为第四和第一,市场份额分别为9.3%和15.4%。
成立时间不长,但地平线已经稳坐了智驾科技方案商的头把交椅。这与地平线的战略决策、产品打法不无关系。
在成立之初,地平线的思考是,下一代终端一定是无处不在的智能机器人,而地平线想要为未来所有的机器人设计专用“大脑”。最终地平线选择了AIoT和汽车两大业务场景,并于2019年推出了面向消费级的旭日2和面向车规级的征程2两款产品。
但经过探索后,地平线发现AIoT场景非常碎片化,商业闭环效果并不理想。
地平线认为,必须有一个大产业,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资金、人才、产业链上的玩家,把技术做成熟、成本打到最低,把产业击穿。比如IoT行业的发展,就是因为智能手机行业被击穿了,芯片、操作系统、通讯模块一整个产业链条迅速成熟。而AIoT行业要发展起来,他认为得先把自动驾驶行业击穿。
“一旦你发现某个爆点,验证了这是一个真需求,你最应该做的事情是把所有的弹药往这个地方去倾斜,10倍的压强,10倍的弹药去炸一个山头。”余凯说道。
于是2019年,地平线迅速收缩了AIoT 业务,全力聚焦在自动驾驶场景。在2021年,地平线发布了第三代车规级产品征程5,单颗芯片算力128 TOPS,能支持智驾多传感器融合、预测和规划等需求。在此之前,国内该类型产品完全空白,地平线硬生生撕开了裂缝。
在智能化浪潮中,潮水四面皆是方向。如果战略犹豫和失误,可能会让公司陷入重重危机。
而地平线在智能驾驶软件公司炒得火热得时刻,选择了计算硬件的小众赛道;在公司精力分散的节点,迅速调整了步伐与节奏;找准方向后,倾注10倍资源,抢占山头。
“要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正是芯片创业、聚焦自动驾驶等多个充满惊险,甚至有些“反共识”的决策,让地平线赢得了先发优势。
02 智驾狂潮来临,地平线不只赢在起跑线
余凯曾认为,芯片的开发、测试、验证周期相当漫长,人才需求又高,说是个“烂生意”不为过。不过无数的dirty work中,经历与车企日夜开发交付的日子后,无形的积累变成了最核心的竞争力。“烂生意也能变成变成好生意。”
换句话说,仅仅有时间先发优势还不足够撑起一个巨量生意。在无数商业合作洽谈中,领悟和践行出来的智驾商业模式,才让地平线迅速成长。
余凯曾表示,花了五年时间,才意识到真正商业的第一性原理,是要围绕着客户的需求跟痛点去展开商业模式、组织壁垒、营销、研发动作。
“还要不断地去思考,如果你赢了一把,怎么赢第二把,你赢了第二把,怎么赢第三把?如果这个生意本身是赚钱的,那必须以一种难以被复制的方式去解决你客户的需求跟痛点,这就是护城河。”
对应到产业定位和产品商业化上,地平线并非典型的芯片公司,提供硬件和工具链一揽子买卖。因为地平线意识到,比起硬件,车企更需要长期的、灵活的服务支持,尤其在智驾这种创新技术的早期发展阶段。
所以地平线将算法、软件、开发工具、和处理硬件都变成了产品,从IP开放授权到智驾解决方案交付,任何一部分都可以独立、灵活实现商业化,甚至派出部分人力到主机厂产品研发测试一线中去解决问题。
正因如此,这才有了长安汽车2020年UNI序列首款车型搭载了地平线征程2的量产案例。
理想汽车的项目则让地平线实现了快速上量。2020年,理想决定启用地平线征程3芯片,当时理想智驾团队人数不多,于是地平线派出团队超百人,提供深度服务,花了8个月时间,完成了理想ONE车型的量产智驾开发。
地平线名气由此打开,也有了更高的客户粘性,车企的合作也从单一车型拓展到更多车型。比如在理想增程L系列车型Pro版本上,地平线征程5产品就参与其中。基于新品征程6,地平线和理想始终保持合作。
在L4自动驾驶公司技术发布火热和巨额融资频频的时间节点,在那样的喧嚣中,要保持极强定力、超理性商业思维并不容易。
但地平线依然从低阶辅助驾驶所需的计算平台开始,没有盲目追逐大算力产品,躬下身去倾听车企的实际需求。
“成就客户、耐得寂寞”,是地平线掌舵者探索出来的商业法则。地平线因此获得了车企的认可,反过来也成为了地平线的壁垒。
“科技公司其实核心要什么呢?就是通过一浪一浪的科技浪潮,你始终浪下去,但你沉淀下来其实不是技术,沉淀下来的应该是品牌、是客户关系、是行业标准、是生态,那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余凯曾如此总结。
从招股书来看,地平线已经与行业超200家上下游企业建立伙伴关系,覆盖智驾量产交付各个环节,客户既包括整车厂,也包括Tier-1供应商。
但智驾行业仍然处于剧烈变革的阶段。传统自动驾驶公司信奉的基于规则的方案,已经无法适应智驾的进化。行业技术热潮也从“轻地图”,转到“全国能开”,甚至是“端到端”“世界模型”等。技术模型的浮沉,可能不过半年光景。
尽管地平线已经习得了生存法则,但也依然在聆听炮火,随时调整步伐。
余凯曾在采访中说过,面向未来,终局思维,保持一个扇面——不要去对未来的判断做精确的错误,要做大致的正确。
他的方法是,先通过战略驱动,把组织推到接近炮火的地点,接近炮火之前尽量少争论,这是自上而下;接近炮火后,就让炮声来牵引,这是自下而上。交织演进,不断动态调整。
以高阶智驾为例,越往高阶水平走,车企对智驾玩家的软硬件一体能力的需求越高。行业的马太效应也会越强。
为满足车企高阶智驾需求,今年4月,地平线推出了新一代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征程6系列,可以更好支持Transformer等技术框架、支持端到端等方案,支撑智驾技术朝着更高水平演进。目前,征程6系列已经获得了上汽、大众汽车、比亚迪、理想、广汽等多家车企的定点,预计明年实现超10款车型量产交付。
同时,地平线还补强了智驾软件能力,推出了面向全场景高阶智驾系统SuperDrive。地平线倾注了一千多名工程师人力,砸入弹药、炮火,希望打造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捅破天”的智驾标杆。
地平线预计今年第四季度推出SuperDrive标准版量产方案,明年第三季度实现首款量产合作车型交付。
地平线曾评价过自己的底色,一家披着芯片外衣的软件公司。而有更灵活的软硬件能力后,地平线能在智能化的时代洪流中,有更坚固的基座,更遥远广阔的市场进发。
03 智驾是长期竞技,地平线不仅要赢一次,还想赢很多次
当下,国内智驾路线已经被AI改写,从规则驱动,变成被AI、数据驱动。
下一个时代是AI的时代。如特斯拉一般,车企不甘于只做车企,而是希望成为AI和科技公司。因为智驾天然拥有海量数据、一个完美的车身载体,是AI、大语言模型、多模态大模型等技术落地的最佳试验田。
智驾公司同样处于这样的浪潮之巅。而把握潮水的方向,需要更雄厚的资本,有车企将其设定为10亿元资本的游戏场;需要更强悍的产品力与商业能力,支撑AI和大模型的更高天花板;以及更敏锐的前瞻判断,才不至于在剧烈的技术路线变更中掉队。
余凯也曾表示,地平线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可能意味着我们变成了一家无聊的公司,不是真正有前瞻性的公司。“中国有很多商业上很成功、挣钱很多的公司,但缺少有未来感的、冷静的、犀利技术判断的公司。”
但地平线不想做一家无聊的公司。
地平线的愿景依旧疯狂,想要成为“机器人时代的Wintel”,让机器人芯片与操作系统紧密耦合。而做好智能驾驶、大模型两大杀手级应用后,可能会出现车载计算机领域的世界级Windows、世界级操作系统公司。
在前沿技术方面,地平线也仍在探索。2023年地平线团队成员一作的“自动驾驶通用算法框架(UniAD)”获得了国际视觉顶级会议CVPR 2023最佳论文。这成为地平线端到端方案的量产落地最强辅助。此外,在机器人、具身智能等方面,地平线也有不少投入。
在商业实践中,地平线与大众汽车集团这样的全球汽车巨头达成合作,以供应商身份打入国际品牌供应商体系,跳上国际牌桌;也在与比亚迪等国内巨头合作,在比亚迪百万量级的市场规模下,进一步推动高阶智驾普及和平权。
而登陆港股,地平线无疑有了更多资本筹码,能进一步巩固在智驾细分市场的地位。
技术到商品的每阶段跃进都充满惊险与荆棘,汽车智能化的全新产业格局由胜出的玩家书写。在卖出600万套计算方案后,地平线已经获得了结实的阶段性果实,其在实战中习得的战略能力、组织能力、商业能力、判断能力,不仅让地平线赢一次,还有机会赢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