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英伟达 对AI的理解和布局,黄仁勋 在这里讲清楚了

人工智能AI2024-11-16
对于未来AI的发展方向,英伟达CEO黄仁勋又有了新的判断。他在稍早前举办的英伟达日本峰会上提到了两个AI趋势:AI的可扩展性和多模态能力。这意味着AI能够处理和理解多种类型的数据,如文本、语音、图像和视频,并将这些数据类型相互关联,从而在多种应用场景中发挥作用。AI应用的“寒武纪大爆发”。AI应用的爆炸性增长,将创造许多新的行业和公司。黄仁勋将这一时期比作“...

黄仁勋_副本.jpg

对于未来AI的发展方向,英伟达CEO黄仁勋又有了新的判断。他在稍早前举办的英伟达日本峰会上提到了两个AI趋势:

AI的可扩展性和多模态能力。这意味着AI能够处理和理解多种类型的数据,如文本、语音、图像和视频,并将这些数据类型相互关联,从而在多种应用场景中发挥作用。

AI应用的“寒武纪大爆发”。AI应用的爆炸性增长,将创造许多新的行业和公司。黄仁勋将这一时期比作“寒武纪大爆发”,一个生物多样性急剧增加的地质时期。

他强调,尽管芯片是AI系统的核心组件之一,但AI的真正价值和潜力在于整个系统的综合能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黄仁勋认为,未来有两种类型的AI会非常受欢迎:数字AI工作者(AI代理)和物理AI(机器人技术)。数字AI工作者能执行多种任务,如营销、客户支持等,像数字员工一样运作。物理AI则体现在机械系统中,如自动驾驶汽车和工业机器人,它们能在现实世界中执行复杂任务。

黄仁勋将英伟达视为一家模拟技术公司,专注于模拟物理学、虚拟世界和智能,通过模拟帮助预测未来,更像是在造时间机器。他说,英伟达未来布局聚焦于AI技术和生态系统合作,通过加速计算和GPU强化CPU,同时提供丰富的软件和库支持AI发展。

他还说,一个新的行业——人工智能制造——正在诞生,届时每家公司都将成为AI制造商。

黄仁勋演讲亮点:

  • 本质上,英伟达是一家模拟技术公司。我们模拟物理、虚拟世界和智能。通过我们的模拟技术,我们帮助您预测未来。因此,在许多方面,英伟达就像制造了时间机器。

  • 英伟达发明了加速计算,但并没有取代CPU。事实上,我们几乎是计算机领域唯一一家不想取代CPU的公司。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将计算密集型的工作负载转移到GPU上,从而释放CPU的能力。

  •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规模提高了 100 万倍。通过把机器学习的规模提升100万倍,我们实现了一个巨大的突破,也正是这个突破,催生了如今的 ChatGPT——人工智能的到来。

  • 软件1.0 就是编写在 CPU 上运行的代码。现在我们进入了软件2.0时代,因为计算机速度已经非常快,你可以给它提供大量的样本数据,让它自己学习并预测函数。我们称之为软件 2.0。

  • 现在的软件不再是手写的代码,而是在GPU上运行的神经网络。这些在GPU上运行的神经网络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操作系统,一种新的使用计算机的方式,也就是现代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

  • 这种机器学习方法已被证明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可扩展性。你可以用它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包括数字化文本、声音、语音、图像和视频。它可以是多模态的。你可以教它氨基酸序列,教它理解任何有大量观察数据的内容。现在AI应用正在以寒武纪时代的速度爆炸式增长,而我们才刚刚开始。

  • AI不单单是芯片的问题。(GPU)系统不能单独工作。即使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也无法单独为人工智能工作。有时它必须与成千上万的其他计算机一起工作,像这样的节点一起作为一台计算机。有时他们必须分开工作,因为他们正在响应不同的客户、不同的查询,有时是单独的,有时是作为一个整体。

  • 我认为有两种类型的人工智能会非常受欢迎。一个是数字化的,我们称之为AI代理,你可以在办公室里使用它们与你的员工合作。第二个是物理AI系统机器人。这些物理AI将是公司构建的产品。因此,公司将使用AI来提高员工的生产力,我们将使用AI来推动和授权我们销售的产品。车企未来会有两个工厂,一个工厂造汽车,一个工厂生产汽车里运行的AI。

  •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以前从未存在过的新行业(人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位于计算机行业的顶端,但它被每个行业利用和创造。每个行业、每个公司、每个国家都必须生产自己的AI,这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 为了实现机器人技术,我们需要建造三台计算机。第一台计算机训练AI,就像我们之前给你们举的所有例子一样。第一台是模拟AI。你需要给AI一个练习的地方,一个学习的地方,一个撤退的地方,接收它可以学习的合成数据。Omniverse平台,它使您能够创建AI。最终你想要的是AI。最终,你所期望的 AI,将会看到一个世界,它能识别视频、周围的环境以及你的需求,并生成相应的动作。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